—— 从战场特写看现代冲突的人性撕裂
一、事件直击:85 岁老人的「非典型参战」
当地时间 8 月 15 日,一段时长 1 分 27 秒的战场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震动。画面中,乌克兰赫尔松州前线,一位身着格子衬衫、手持拐杖的老人,正用手势向无人机操作员传递俄军动向。他的手指精准划过一栋疑似藏有俄军士兵的建筑,随后无人机俯冲投弹,剧烈爆炸瞬间吞噬画面。
1. 细节背后的双重震撼
战术突破:老人使用的并非专业通讯设备,而是通过「拇指朝上 / 朝下」的简易手势传递目标方位。这种「原始指令」与乌军 FPV 自杀式无人机的结合,展现了战场智慧与技术短板的奇妙共生。 身份争议:尽管画面未暴露老人面容,但拍摄者刻意突出其苍老体态 —— 佝偻的背影、颤抖的手臂,与远处燃烧的装甲车形成强烈视觉冲击。军事观察家指出,此类视频可能被乌军用作「心理战素材」,既彰显全民抵抗意志,也暗含对俄军「战争罪行」的指控。展开剩余81%2. 安全风险的现实悖论
视频传播后,网友迅速锁定事发地点为赫尔松州第聂伯河右岸。俄军事分析人士安德烈・科诺瓦洛夫警告:「通过植被特征和建筑样式,俄军情报部门可能在 72 小时内定位老人住所。」这种「曝光即危险」的困境,凸显现代战争中平民角色的脆弱性 —— 他们既是战术参与者,也是敌方报复的潜在目标。
二、技术暗线:无人机战争的「平民化陷阱」
1. 装备门槛的崩塌与重构
乌军使用的 FPV 无人机(如「海狸」「凤凰幽灵」)成本不足 2000 美元,其核心部件可通过电商平台采购。这种「开源战争」模式,使普通民众成为「非对称作战」的关键一环。2025 年 6 月,乌克兰民间团队改装的 117 架无人机曾深入俄境,摧毁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战略资产,印证了「平民技术动员」的实战效能。
2. 战术协同的「致命创新」
老人的手势指令并非孤例。在顿涅茨克前线,乌军发明了「三角定位法」:由三名观察员分别在不同方位用手机拍摄俄军动向,通过几何算法推算目标坐标,再通过加密频道传输给无人机操作员。这种「人肉 GPS」模式,使缺乏专业设备的平民也能参与精确打击。
3. 伦理困境的双向撕裂
乌方视角:乌克兰国防部发言人伊纳特强调,「平民协助作战是国际法赋予的自卫权」。其依据是《日内瓦公约》第 51 条 ——「在被占领土内,受压迫人民有权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反抗侵略」。 俄方指控: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反驳称,乌方「蓄意利用平民作为人肉盾牌」,违反《海牙公约》第 23 条关于「禁止利用平民保护军事目标」的规定。这种法律争议,折射出无人机战争对传统战争法体系的冲击。三、地缘投射:全民战争的叙事博弈
1. 西方舆论的选择性聚焦
视频在 TikTok、Telegram 等平台播放量超 5000 万次,西方媒体普遍以「老人参战彰显乌克兰韧性」为叙事主线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2025 年 6 月俄军无人机袭击赫尔松时,同样有平民协助乌军操作防空系统,却未获同等关注。这种「双重标准」,实质是西方对乌信息战支持的一部分。
2. 俄罗斯的反制策略
面对舆论压力,俄军采取「以暴制暴」的回应模式。8 月 16 日,俄国防部宣布在赫尔松部署「柳叶刀 - 3」重型巡飞弹,专门针对「疑似无人机观察员」。其战术手册明确要求:「对任何使用电子设备的平民目标,可先摧毁后核查」。这种「宁错杀不放过」的策略,进一步模糊了平民与战斗员的界限。
3. 国际社会的沉默与分歧
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未就此事单独发声,但其 2025 年 5 月报告指出,俄军对赫尔松的无人机袭击已造成 150 名平民死亡,可能构成「危害人类罪」。这种「选择性问责」,暴露出国际治理体系在无人机战争中的功能失调 —— 当平民成为战术工具时,传统「区分原则」的执行变得尤为困难。
四、未来隐忧:技术扩散的「潘多拉魔盒」
1. 战术门槛的持续降低
伊朗「见证者 - 136」无人机的技术参数显示,其操作界面已简化至「手机 APP 级别」。2025 年 7 月,土耳其「旗手 - TB2」无人机的操作手册被黑客公开,任何人只需 48 小时培训即可掌握基础战术。这种「技术民主化」趋势,使「全民皆兵」从理论走向现实。
2. 伦理审查的真空地带
目前,国际社会尚未就「平民参与无人机作战」形成统一规范。美国《武装冲突法手册》仅笼统规定「平民直接参与敌对行动时失去保护」,但未明确「直接参与」的界定标准。这种法律模糊性,可能导致更多国家效仿乌克兰,将平民纳入「非对称作战体系」。
3. 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
赫尔松州心理援助中心数据显示,2025 年上半年,因「被迫参战」引发 PTSD(创伤后应激障碍)的平民数量同比激增 217%。老人在视频中的颤抖手势,实则是长期战争创伤的外在表现 —— 他既是战斗参与者,也是战争机器的受害者。
五、中国视角:技术中立与战略平衡的智慧
1. 技术合作的审慎边界
中国在无人机领域的技术优势(如大疆、极飞科技)使其成为俄乌双方的潜在合作对象。但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,「任何将民用技术军事化的行为都违反国际法」,并通过出口管制措施限制高精度无人机流向冲突地区。这种「技术中立」立场,既维护了商业利益,也避免卷入地缘漩涡。
2. 人道援助的精准投放
2025 年 7 月,中国通过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向赫尔松提供的 1000 套「抗干扰通讯设备」,特意去除了 GPS 模块,以防被乌军改装用于军事目的。这种「去军事化援助」模式,既彰显人道主义精神,也规避了「间接参战」的指控。
3. 法律倡导的建设性角色
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呼吁,应尽快制定《无人机战争行为准则》,明确「平民参与作战的法律界限」「无人机操作员的战争责任」等核心问题。这种倡议,为破解无人机战争的伦理困局提供了可行路径。
当 85 岁老人的手势成为战场符号时,这场「非典型参战」已超越战术层面,成为现代战争形态变迁的缩影。无人机技术的平民化,正在重塑战争的参与者结构、伦理边界与法律框架。正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傅梦孜所言:「在技术革命与地缘博弈的夹缝中,如何守护人性尊严,将是全人类共同的考题。」
发布于:安徽省华夏配资网-杠杆配资平台哪家正规-在线配资交易·加杠网-配资平台哪个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